?從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獲悉,該所海洋工程地質科研團隊對我國南海上世紀90年代初構建的珊瑚礁砂混凝土構筑物服役現狀跟蹤調研,分析了高溫、高濕、高鹽、強紫外線環境下珊瑚礁砂混凝土強度損傷和組分溶蝕規律,探究了礁砂混凝土在長期高低溫交變、沖刷磨蝕和鹽霧化學侵蝕作用下的服役性能及其劣化機制。
南海珊瑚礁砂是有別于陸源砂土的特殊巖土介質,是島礁工程建設的主要承載體和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的海水拌養珊瑚礁砂混凝土作為建筑材料受到重視并得以應用。但是海洋環境復雜、惡劣,早年修筑的珊瑚混凝土結構物出現明顯的脹裂剝落、骨料裸露、腐蝕破損等現象,對島礁工程長期服役性能構成嚴重威脅。
中科院武漢巖土所海洋工程地質科研團隊的力學強度研究表明:珊瑚混凝土在長期海洋環境作用下質量損失明顯,混凝土的彈性減弱,塑性增強,應力應變曲線趨于扁平,峰值點右移,抗壓強度和彈性模量降低50%以上。
研究的微觀分析結果表明,骨料與水泥石界面過渡區孔隙率增大,粘結強度喪失。表層0-5cm保護層范圍內,珊瑚混凝土水泥組分中凝膠、氫氧化鈣等組分基本喪失,孔隙率達40%,孔隙率明顯增加。
這一研究深化了我國對海洋惡劣環境條件下珊瑚礁砂混凝土結構服役性能的認知,研究結果證實珊瑚礁砂含量超過50%,不使用外摻擠難以滿足國家島礁建設用新型建筑材料的技術要求,這一成果為珊瑚礁砂混凝土在國內外推廣應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