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是建筑材料中重要的基礎原材料,廣泛應用于工業民用建筑、高速公路鐵路、機場港口、水庫大壩、石油、電力、海洋工程等。水泥在抗震救災、防洪防汛、工程災難搶險搶救、邊防沿海沿江軍事工程等方面也被廣泛應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保障作用。
2020年我國水泥熟料產量15.8億噸,水泥產量23.77億噸,自1985年以來中國水泥產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一。“十三五”時期,水泥行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高質量發展為重點,加快由水泥大國向水泥強國蛻變,從立窯到新型干法,從灰色制造到綠色“智”造,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到“走出去”,這成績的背后凝聚著水泥人的智慧與汗水,折射出水泥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進程。“十三五”時期水泥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為行業穩發展增效益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請到了中國水泥協會副秘書長、協會碳減排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李琛,請她談談“十三五”時期水泥行業在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中作出的努力。
記者:“十三五”時期我國水泥行業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托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在行業結構調整、節能降耗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能否請您為大家介紹下“十三五”時期水泥行業的整體情況。
李琛:“十三五”以來,面對國內外復雜經濟形勢和諸多困難挑戰,水泥行業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各級主管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取得了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較好成績,為水泥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行業運行總體平穩。2015年水泥行業收入8897億元,行業利潤僅為330億元,2019年水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破萬億元大關,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1萬億元,利潤1867億元。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水泥行業運行短期受到較大影響,但在黨中央、國務院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下,水泥行業有序推進復工復產,認真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實現銷售收入9960億元,利潤1833億元,與2019年相比基本持平。
結構調整持續優化。水泥行業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嚴禁新增產能,嚴肅產能置換。2019年至2020年水泥行業共公告產能置換項目59個,壓減產能約1828萬噸,2020年公告的新型干法建設項目平均單線規模約4900噸/日。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66.9%提高至2020年的77.5%。目前除特種水泥熟料生產線和少許JT窯外,新型干法水泥產量比重已接近100%。按照生產許可證統計,除去JT窯和特種水泥熟料生產線,實際產能在2500噸/日及以下的產能約占總產能的28%,2500噸/日至8000噸/日(含)約占70%,8000噸/日以上產能約占2%,生產通用水泥的新型干法窯單線平均規模提升至3605噸/日以上。全國在產的萬噸及以上熟料生產線共有16條,分別是海螺水泥7條,中聯水泥2條,塔牌集團2條,天瑞水泥、華盛天涯、華新水泥、冀東水泥和堯柏水泥各1條。池州海螺的萬噸線正在建設之中。
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十三五”以來,水泥行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通過推廣應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實施節能技術改造以提高節能減排水平,促進提質增效,與2015年相比,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噸水泥熟料綜合能耗下降3.6%。工信部發布的2020年重點用能行業能效“領跑者”企業名單中,華新水泥(河南信陽)有限公司為上榜水泥企業中可比熟料綜合能耗最低——91.75 kgce/t。水泥行業發揮協同處置優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建材行業工業固體廢棄物年綜合利用量超過15億噸,160余條水泥熟料生產線配套建設了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污泥、危險廢棄物等裝備,水泥熟料生產線余熱發電達到可裝生產線的95%。“十三五”期間,水泥錯峰生產得到全面推行,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水泥行業依靠錯峰生產政策,減排二氧化碳15.3億噸,二氧化硫5.34萬噸,氮氧化物196.1萬噸,顆粒物2.61萬噸,節約煤炭億余噸。
水泥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十三五”以來,隨著PC 32.5水泥全面取消,水泥供給和需求結構不斷調整,熟料產量由2015年的13.35億噸提升到2020年的15.8億噸,水泥每年產量維持在22億至24億噸。水泥大企業集團逐漸向上下游延伸,加大對礦山、骨料砂石、混凝土、預制件加工、裝配式建筑、水泥外加劑等投資力度。砂石骨料網發布的2020中國砂石行業產能20強中水泥企業有7家,5強中水泥企業有4家。抗硫酸鹽硅酸鹽水泥、核電工程用硅酸鹽水泥、油井水泥、中熱硅酸鹽水泥、低熱硅酸鹽水泥、道路硅酸鹽水泥、海工硅酸鹽水泥等20多個特種水泥得到應用和推廣。
聯合重組穩步推進。2016年5月,金隅集團與冀東集團實施戰略重組,重組后金隅冀東水泥的熟料產能規模成為全國第三。2016年8月,中國建筑材料集團與中國中材集團實施合并,合并后的中國建材集團水泥熟料產能排名第一。2016年8月,華新水泥收購拉法基在重慶、云南和海外市場的7家公司,產能排名躍升為全國第五。2019年底河南同力水泥的實際控制人轉變為中建材旗下的中聯水泥,河南前3企業的產業集中度從54%提升至60%。截止到2020年年底,中國(不含港澳臺)前50家大企業集團的水泥熟料設計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76%,與2015年相比提高1%。其中,前10家大企業集團的水泥熟料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57%,與2015年相比提高3%。
科技創新引領發展。“十三五”期間,水泥行業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加大在協同處置、智能控制系統、智慧物流、環境負荷調控、資源綜合利用、特種水泥煅燒、燃料替代、氮氧化物減排、二氧化碳捕集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水泥生產過程智能集成優化控制技術及應用開發” “新型干法水泥窯煙氣催化復合脫硫固硫技術” “水泥環境負荷調控關鍵技術及應用” “水泥企業運營數字化系統開發與創新” “水泥窯煙氣碳捕集純化關鍵技術的研發與工程化應用”等獲建筑材料科技進步一等獎。“水泥窯高效生態化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成套技術與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走深走實“一帶一路”。中國建材集團、海螺集團、華新水泥、紅獅控股、冀東水泥、上峰水泥、葛洲壩水泥等企業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號召,開展海外合作,加快產能布局,不僅輸出先進的產能、裝備、技術,為當地提供就業機會和帶動經濟發展,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參與文化交流和公益事業,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根據中國水泥協會(CCA)統計,“十三五”期間,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合計投產23條水泥熟料生產線,合計熟料產能2688萬噸,水泥產能3965萬噸。治理體系組織結構是行業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有力組織保障。水泥行業治理體系組織結構已經從政府直接管理轉變成為政府指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和協會配合參與等多元治理體系。
記者:行業發展需要政策引導,需要標準先行,需要規劃指明方向,需要相關法律提供保障等。這些因素是行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十三五”時期水泥行業在這些方面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李琛:好的,我從法律治理體系、標準治理體系、規劃治理體系、政策治理體系等方面介紹相關內容。
法律治理體系
實現工作方式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綜合運用法律法規、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轉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十三五”時期,水泥行業形成了嚴格執行節約能源法、環境保護法、安全生產法、產品質量法、反壟斷法五部法律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的意識,堅守法律底線,堅決退出落后產能,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十六部門關于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的指導意見》(工信部聯產業〔2017〕30號)則在手段上強化法律法規約束,加強節能監察、環保執法、質量監督和安全生產監管等執法檢查。
標準治理體系
水泥行業按照節約能源法、環境保護法、安全生產法、產品質量法四部法律均較早制定了對應的相關標準,即GB 16780《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GB 4915《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JC∕T 2301《水泥企業安全生產管理規范》、GB 175《通用硅酸鹽水泥》和十五類特種水泥相關推薦性國家標準,另外涉及裝備工藝、環保治理、工廠設計、水泥窯協同處置等標準已經形成了國家、行業和團體標準體系,并鼓勵行業企業制定高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標準。GB 16780《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和GB 175《通用硅酸鹽水泥》的修訂進一步完善從嚴了標準體系,強化了標準引領作用。
規劃治理體系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國制造2025》《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建材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規〔2016〕315號)、《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工信部規〔2016〕225號)、《工業和信息化部 財政部關于印發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聯規〔2016〕349號)、《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系統“十三五”發展規劃》《水泥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等為“十三五”水泥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水泥行業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推進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任務,緊密圍繞《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抓緊做好水泥行業的“十四五”規劃并落地執行,促進水泥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政策治理體系
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和關懷水泥工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引導、鼓勵和支持水泥工業發展的重要政策文件,特別是《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34號)作為綱領性文件,推動了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加快水泥工業改革發展的高度重視,為新時期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有力地促進了水泥工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水泥行業最主要的矛盾是產能嚴重過剩的結構性矛盾與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迫切需求之間的矛盾。目前水泥行業已經形成多項產業政策共同發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基礎局面。“十三五”期間,《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34號)作為綱領性文件,推動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產能置換和錯峰生產成為壓減過剩產能的兩大政策抓手。《水泥平板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工信部原〔2017〕337號)、《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嚴肅產能置換 嚴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新增產能的通知》(工信廳聯原〔2018〕57號)、工業和信息化部《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操作問答》等現行的產能置換政策營造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既有效遏制了違規新增項目,又有序引導了資源要素合理流動配置。正在制定的《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修訂稿)》則進一步提高在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和其他區域的置換比例,縮小了置換的產能范圍。
《工業和信息化部 環境保護部關于進一步做好水泥錯峰生產的通知》(工信部聯原〔2016〕351號)使得錯峰生產在“十三五”期間得到全面推行,形成了水泥行業經濟效益和社會環境效益雙豐收的局面,《工業和信息化部 生態環境部關于進一步做好水泥常態化錯峰生產的通知》(工信部聯原〔2020〕201號)奠定了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全國范圍水泥錯峰生產常態化的基礎。
“十三五”期間,國務院、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等部委下發了一系列有關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質量提升、規范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文件,在環境保護方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6〕81號)、《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發〔2018〕17號)、《國務院關于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8〕22號)、《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生態環境部《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制定技術指南(2020年修訂版)》等。在節能減排方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74號)、《工業節能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令第33號)、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工業節能與綠色標準化行動計劃(2017-2019年)的通知》(工信部節〔2017〕110號)、《工業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 國家開發銀行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的通知》(工信廳聯節〔2019〕16號)等。在行業規范和質量方面,《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建材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的通知》(工信部原〔2017〕278號)、《水泥產品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工業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 商務部 市場監管總局關于印發原材料工業質量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聯科〔2018〕198號)等文件將持續發力。
“十四五”初期,在市場規范運營方面,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和國家知識產權局七部委出臺了《關于提升水泥產品質量規范水泥市場秩序的意見》(國市監質監發〔2021〕30號),在生態環境總量控制方面,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于加強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的指導意見》(環環評〔2021〕45號),防止兩高項目盲目上馬,碳排放核算也列入環評專章。
記者:“十三五”期間,水泥行業始終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科研成果不斷涌現,行業利潤持續攀升,不斷打造行業硬實力,此外,行業在職工隊伍建設、行業文化建設等方面也開展了諸多工作,不斷提升行業治理能力等,請您為大家介紹一下水泥行業開展的相關工作。
李琛:職工是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才的重要來源,職工治理水平是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體現。水泥行業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不斷完善水泥行業創新型、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基礎科研人才、管理型人才培養發展機制,建立完善人才梯隊建設,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充分調動水泥行業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富有活力的團隊精神。發揮政府機關、企業集團、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專業協會等職能作用,共建具有行業特色的人才培養基地,定期召開建材高校、企業中高層、基層員工座談會、交流會等,形成行業凝聚力,做好培養水泥行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工作。切實增加職工收入,完善錯峰生產期間職工培訓和休假制度,關注因兼并重組、退出落后產能等職工流轉問題。
先進的行業文化也是生產力。“十三五”期間,水泥行業推行“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企業利益孕育于行業利益之中”的先進行業文化理念,使得絕大多數企業經營觀念由“量本利”向“價本利”轉變,行業效益實現了穩增長。企業與行業協會充分發揮主人翁作用,落實行業自律誠信公約,營造公平競爭、和諧穩定、合作共贏的市場氛圍。中國水泥協會編制的《水泥企業社會責任準則》《水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水泥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三項團體標準于2018年發布實施,提出了“十三五”期間《關于推進水泥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并向行業發出了《水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倡議書》,倡議大企業集團發揮市場主導和帶頭示范作用,嚴格執行錯峰生產、產能減量置換、淘汰落后產能等政策,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帶領行業積極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協會通過定期召開企業黨政領導聯席會、大型水泥企業領導人圓桌會議(C12+3峰會)、中國水泥協會理事大會暨50強峰會(C50)、全國水泥協會會長秘書長聯席會等會議和地方工作會議,加強企業、地方協會負責人和地方主管部門溝通,交流好經驗好做法,凝聚行業共識。運用傳統媒體、新型媒體等各種渠道或建設交流平臺大力宣傳優秀先進的行業文化和企業文化,以及行業領先技術、優秀管理體系、示范工程、標桿企業、先進事跡等,增強水泥行業從業人員的自信感、自豪感和自強感。